潼关县

潼关县

李滔

李滔(1922-?),陕西潼关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曾任教育部外事局局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参与新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事业开拓。1988年4月离休(享受副部级二项待遇)。
详情介绍

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5-04-16



image

(图片来源:老干部局)



李滔(1922—?),原名伯荣,出生于陕西省潼关县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期,他亲历了军阀混战与民生凋敝的动荡岁月。1936年,年仅14岁的李滔毅然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政治觉悟。这一时期,潼关作为黄河沿岸的战略要地,饱受日军侵扰,地方抗日力量蓬勃发展,李滔的成长轨迹与这片土地的命运紧密交织。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李滔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他先后进入安吴青训班和陕北公学学习,这两所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革命学校,为他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革命实践能力。在陕北公学期间,他系统接受了军事、政治与文化教育,逐渐从热血青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38年,16岁的李滔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选择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1939年起,他担任华北联合大学剧团剧务主任兼教员,以文艺为武器宣传抗日。这一时期,他参与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改编剧目在晋察冀边区巡演,极大鼓舞了军民士气。与此同时,他深入冀东地区,兼任冀东专署秘书,协助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推动减租减息政策,巩固了敌后根据地。

1945年后,他调任冀热辽军区教导团政委,负责培养基层指挥员。在辽沈战役中,他带领教导团参与锦州攻坚战,通过灵活战术配合主力部队突破敌军防线。1948年平津战役期间,他转任中共昌北县委书记,组织群众支前运动,仅昌北一县即动员民工2万余人、担架4000余副,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些经历彰显了他军政兼优的复合型人才特质。1949年后,李滔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历任第十二兵团随军工作队队长、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等职。在解放湖南的战役中,他创造性提出“剿匪与土改同步推进”策略,通过发动贫苦农民组建民兵联防队,三个月内肃清湘西匪患,为新区政权建设扫清障碍。

1955年,他被任命为驻苏联大使馆参赞,开启外交生涯。在莫斯科的五年间,他推动中苏教育合作项目落地,促成300余名中国留学生进入莫斯科大学等高校深造,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两弹一星“”元勋的朱光亚等人。1959年归国后,他担任高教部留学生管理司司长,主导建立新中国首个系统的留学生选拔与管理制度,为科技人才储备奠定基础。

1978年改革开放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参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的筹备工作。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他力主“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并重”,组织科研团队突破加速器关键部件制造难题。1983年调任教育部外事局局长期间,他推动恢复中断十年的中美教育交流,促成首批52名访问学者赴美,开启新时期留学潮。

作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他创造性提出“双向流动”理念:既派遣学者出国深造,也邀请海外专家来华讲学。至1980年代末,经他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累计培养专业人才1.2万余人,覆盖物理、工程、农业等关键领域。他的外交智慧与战略眼光,使教育交流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打破意识形态壁垒的重要桥梁。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