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

临渭区

张宗逊

张宗逊(1908-1998),陕西渭南临渭区人。开国上将,1926年入党,参与北伐、秋收起义、长征,历任红军军长、八路军旅长、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为解放大西北作出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任总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8年9月14日,张宗逊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详情介绍

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3-04-25


image

(图片来源:360百科)

 

 

张宗逊(1908-1998),陕西省渭南县(今渭南市)人。1908年2月7日,张宗逊诞生于渭南县赤水镇(今临渭区向阳街道)一个耕读传家的农户。1922年考入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后,张宗逊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在《赤水农校周刊》发表的《论农民运动》一文,已显露出其关注民生、改造社会的思想锋芒。

1926年,张宗逊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成为林彪、许光达的同窗。1927年9月,他随毛泽东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三湾改编中担任特务连副连长,成为“党指挥枪”原则的坚定践行者。在井冈山时期,张宗逊展现出卓越的战术素养。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中,他指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利用竹钉阵、滚木礌石等原始武器,配合“一炮定乾坤”的迫击炮攻击,成功击退国民党军四个团的进攻。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宗逊担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率部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在著名的滑石片伏击战中,他创造性地采用“诱敌深入、三面合围”战术,以一个旅的兵力全歼日军109师团135联队,创下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次战役歼灭日军最多记录。此战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至今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在1947年的宜川战役中,他指挥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采用“围城打援”战术,先克宜川,再歼国民党军整编第29军,一举扭转西北战局。此战不仅创造了我军“攻城必克”的经典战例,更让“张宗逊”这个名字成为国民党将领的噩梦。1949年,在解放兰州的战役中,张宗逊指挥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采用“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战术,突破马家军苦心经营的“兰州锁钥”沈家岭防线。此战不仅解放了西北重镇兰州,更打通了进军新疆的通道,为新中国版图的完整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张宗逊虽身居高位,却始终心系家乡。1958年,他回到渭南视察,看到家乡人民还在用煤油灯照明,立即协调军用光缆,为渭南地区架设了第一条高压输电线路。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张宗逊将部队的“大锅饭”经验引入家乡,在临渭区官底镇创办“八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教育事业上,张宗逊更是倾注心血。他捐出个人积蓄,在赤水镇创办“宗逊小学”,并题写校训“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998年9月14日,张宗逊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按照遗愿,他的部分骨灰撒入渭河,永远守望着这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在渭南市临渭区,人们自发在赤水河畔建起“张宗逊将军纪念馆”。展柜里陈列着他用过的黄埔军校教材,书页上还留着被炭火熏黑的痕迹;玻璃柜中展示的1955年授衔时的上将军服,金黄的将星依然璀璨。每年清明节,成百上千的青少年在此举行成人礼仪式,重温入党誓词的声音在渭河上空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