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红渭来团队 时间:2024-07-12
崖畔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赵庄镇邵家村西南的崖畔寨,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革命历史遗址。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古寨,见证了1936年“西安事变”后中共澄城县委领导的一场悲壮武装起义,其历史价值与革命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辉。
崖畔寨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乾隆年间及民国时期多次重修,总面积达100余亩。寨堡三面临沟,仅北侧有一条土路与外界相连,易守难攻的天然地势使其成为清末民初村民避匪自卫的核心据点。寨内现存夯土城墙、关帝庙等遗迹,其中北侧城墙高3.5-5米,顶宽2.5米,城门洞与青砖城楼仍保留射击孔与瞭望台,南侧城墙残存30米夯土遗迹。关帝庙内的“王羲之十八鹅”“陋室铭”壁画及残碑方砖,更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文化积淀。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共陕西省委委员、澄城县委书记张鼎安策动其兄张绍安(时任县保安大队大队长)率部响应,成立“抗日救国牺牲团”与“澄城县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在县城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然而,驻防大荔的国民党第42师师长冯钦哉叛杨附蒋,企图镇压革命力量。12月21日晚,张鼎安、张绍安率300余名起义人员连夜进驻崖畔寨,并派员联络陕北红军与西安方面。12月30日,赵庄、刘家洼一带的土豪劣绅勾结第42师126旅旅长柳子俊,对崖畔寨发动突袭。因内奸泄密,起义部队腹背受敌,张绍安、张鼎安兄弟与共产党员袁子厚、潘书堂等11人壮烈牺牲。此次起义虽败,却牵制了国民党一个师的兵力,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重要贡献,时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贾拓夫称其“冠于全省各县”。
崖畔革命旧址于1985年被列为澄城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寨内保存的起义指挥部旧址、关帝庙壁画及烈士遗物,成为研究澄城革命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近年来,当地依托遗址开展红色研学与国防教育,通过“讲授+体验”模式让参观者重温革命历程,使崖畔寨从历史烽烟中走来,成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地标。
崖畔寨的枪声虽已远去,但烈士们“以血醒民”的壮举永存。这座古寨不仅记录了中共澄城地方组织在危局中的坚韧斗争,更映射出西北革命根据地“星火燎原”的壮阔图景。如今,崖畔革命旧址正以“革命文物+乡村振兴”模式焕发新生,让红色记忆转化为奋进力量,续写着新时代的精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