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

白水县

石谦

石谦(1883-1927),字益斋,陕西白水人。国民革命军第六旅旅长,早年投身反清革命,辛亥革命中转战陕北。受大革命影响,支持谢子长、李象九在部队建立中共组织,1927年因拒绝井岳秀迫害共产党人的要求,被诱杀于榆林,时年44岁。
详情介绍

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4-05-18



石谦(1883-1927),字益斋,陕西省白水县人。光绪九年(1883)的寒冬,白水县杜康镇后洼村石家破窑洞里传来婴儿啼哭。14岁因家贫出走,与李石拴、屈俊亭、石发发等十多名“刀客”结为义友。一次在与匪首安船船的搏斗中,被安的同伙砍伤右腿,故人称“石拐子”。

1912年陕北旱灾,已是国民军连长的他捐出四百石麦子赈济灾民,尧禾镇六岔口的德惠碑见证着这位刀客的仁心。当清涧起义的烽火点燃陕北时,他治下的部队呈现出奇特景象:士兵自治会唱着《国际歌》排练新戏,俱乐部里马克思主义书籍与《孙子兵法》并列,这种新旧交融的军营文化,正是其江湖义气向革命理想过渡的生动注脚。

1924年的陕北军营,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李象九的出现,成为石谦人生的转折点。这位被委任为安定县巡官的年轻人,实际肩负着在石部建立兵运工作的使命。当李象九在连队发展党员、建立支部时,石谦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宽容,这种默许背后,是国共合作浪潮对旧军人的思想冲击。

在绥德驻防期间,石谦与共产党员李子洲的频繁接触,彻底颠覆了他的世界观。当杨明轩在军营讲授《资本论》时,这位昔日刀客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找到了对抗军阀剥削的思想武器。其子石介在绥德四师加入共产党,更成为推动他信仰转变的关键力量。至1926年,石谦部队已秘密建立两个中共特支,李象九、谢子长分别担任连长,部队骨干尽是共产党员,这支千人队伍实质成为中共掌握的革命武装。

1927年盛夏,榆林城内的祝寿请柬暗藏杀机。面对井岳秀“清党”的严令,石谦展现出惊人的政治定力。当高双成诬告其部“赤化”时,他断然拒绝交出李象九、谢子长;当同僚劝其明哲保身时,他拍案而起:“谁要动我的兵,先从我尸体上踏过去!”这种态度源于深刻的利益认知——部队中三分之二军官是共产党员,谢子长连队的士兵自治会已实现真正民主,这样的军队岂能拱手让人?

赴榆林前的那个雨夜,石谦在白水故居的油灯下焚烧家书,将卫队李瑞成(中共党员)叫到跟前:“若我遭不测,你们就打起‘为石旅长报仇’的旗号干革命。”这番临终嘱托,恰与两个月后爆发的清涧起义口号不谋而合。8月22日,当酒宴上的银制筷子突然换成象牙筷时,这位老江湖嗅到了死亡气息,但为时已晚。

石谦的鲜血没有白流。其遇害消息传到清涧,李象九营、谢子长连的官兵群情激奋,士兵自治会连夜召开代表大会。1927年10月12日夜,起义部队以“为石旅长报仇”为号,攻破清涧县城,打响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支继承石谦遗志的队伍,在随后战斗中发展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雏形,其政治工作模式被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中借鉴发展。

2021年,石谦故居被列入陕西省革命文物名录。这座承载着刀客传奇与革命记忆的院落,正房椽头仍可见当年练武留下的刀痕,马厩石槽还留着喂战马的印记。在“文物故事进校园”活动中,白水县作协主席闫志豪向青少年讲述:当石谦拖着残腿走向刑场时,他高呼的“打倒军阀”与少年时追打安船船的呐喊,在黄土高原上空交织成永恒的革命交响。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李馥清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