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

富平县

习仲勋

习仲勋(1913-2002),陕西富平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参与领导西北革命,为解放大西北作出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主持西北工作,协助周恩来总理推动国家建设;改革开放时期主政广东,力推经济特区建设,为对外开放提供宝贵经验。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3年3月,习仲勋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仍一直关心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关
详情介绍

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图片来源:360百科) 时间:2023-08-10


image

习仲勋(1913—2002),陕西省富平县人。1913年10月15日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接受革命思想,参加进步学生团体。

1926年的春天,13岁的习仲勋在富平县庄里镇立诚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革命的火种自此在少年心中点燃。两年后,他在三原县立第三师范参与学潮被捕,在狱中完成从进步青年到共产党员的蜕变。这段经历,恰似其革命生涯的缩影——在逆境中坚定信仰,在斗争中锤炼品格。

1932年3月,甘肃两当县响起的兵变枪声,标志着这位19岁青年军事生涯的开端。作为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队委书记,他参与创建照金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在薛家寨险峻的崖壁上,在陈家坡的煤油灯下,习仲勋与刘志丹等革命先辈共同绘制着红色政权的蓝图。1934年11月,21岁的他当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成为“娃娃主席“,却以超越年龄的政治智慧,领导根据地军民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在“左“倾错误干扰中守护革命火种。

在富平县宫里镇,至今流传着习仲勋1933年领导游击队开展土地革命的佳话。他带领战士们走村串户,用通俗的民谣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在窑洞的土墙上写下“耕者有其田“的标语。这段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的真谛,也为其日后践行“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理念奠定坚实基础。

1940年深秋,习仲勋在关中分区推行“三三制”政权建设时,专程回到富平视察。在流曲镇的集市上,他穿着粗布军装,与老乡们蹲在青石板上抽旱烟,详细询问麦收情况和苛捐杂税。当得知曹村镇农民因交不起“门摊税“被迫卖牛,他立即指示:“马上废除这个劳什子税,让老百姓喘口气!”这种深入骨髓的群众情怀,源自他少年时期对乡亲们“交不起租、还不起债“的亲眼所见。

1952年,已是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在西安召开富平县干部座谈会。当听到老区群众生活困难,他当场落泪:“我们对不起老区人民啊!“随即部署”以工代赈“政策,组织乡亲们修建石川河堤坝。如今,这道绵延数十里的堤防仍守护着两岸良田,成为连接党和群众的“连心坝“。即便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习仲勋仍心系家乡。1975年,他在洛阳给侄子写信:“听说咱村吃水困难,你代我向县委反映,能否打个深井?“这份牵挂,直至1978年他复出主政广东后依然未改。当富平苹果首次运抵深圳,他亲自到码头迎接,对工作人员说:“这是老家的味道,甜!”1978年,65岁的习仲勋南下广东,开启人生新的征程。在深圳渔民村,他走进茅草屋,与村民促膝长谈;在珠海香洲码头,他迎着海风规划经济特区蓝图。当有人质疑“姓资姓社”,他掷地有声:“广东要杀出一条血路!“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魄力,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1980年,当《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摆在案头,习仲勋特意加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条款。这源于他在富平工作时对“知识分子是宝贝”的深刻认知——1942年,他力排众议保护被错划为“特务”的小学教师,后来这位教师成为富平中学首任校长。

1993年3月,习仲勋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仍一直关心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关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坚决支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工作,拥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仲勋于2002年5月24日5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石嘉植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