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红渭来团队 时间:2023-05-20
米家窑地下交通站旧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梅家坪镇岔口村米家堡,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关中地区建立的重要秘密交通枢纽。
旧址地处富平县西北边陲,北邻耀州区,南接关中腹地,是连接陕北苏区与国统区的咽喉要道。窑洞群依土崖而建,总体呈长方形布局,东西长43.7米,南北宽18.4米,主体建筑高约4.8米,进深3至7米不等。现存12孔主窑及多处侧窑,形成典型的关中窑洞群落。其建筑构造极具防御智慧:窑洞间以隧道相连,主窑设二道门、陷阱及暗室,顶部瞭望射击孔与野外逃生地道构成严密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一夫当关”的战术思想。
旧址历史可追溯至1915年,由村民米养成为解决家困开凿窑洞。土地革命时期,米家成为革命联络点,其子米忠全于1935年加入地下交通员队伍。1938年,关中分区司令部将米家窑设为军事联络点,1942年纳入关中地委“柳林联合客栈”交通网,承担物资转运、情报传递及干部护送任务。至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发展为连接陕北与关中的核心交通站,曾安全护送李先念、郑位三等领导人突破封锁线。据记载,以米家窑为代表的洪水交通线累计护送数百名革命干部,转运大量军需物资,被誉为“红色生命线”。
米家窑的革命历程彰显了党群鱼水情深。站长米养成以窑洞为掩护,带领家人为革命事业倾尽所有,其子米忠全1947年被捕后坚贞不屈,次年壮烈牺牲。李先念曾在此留宿时赞叹:“陕西的地下工作做得好,我到了洪水头就像到了老家”这句话既是对交通站工作的肯定,更是对群众支持的深情礼赞。米家窑的故事,是千千万万革命群众用生命守护信仰的缩影。
2018年,米家窑旧址被列为陕西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入选首批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