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3-04-13
一、区域概况:红色热土与生态福地的交融
樊家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办事处,行政代码610502107200,是镇中心区行政村,户籍人口约2.6万人,总面积34.4平方公里。村庄地处秦岭北麓崇凝塬腹地,毗邻华州区高塘镇、桥南镇等,平均海拔500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平坦,农业资源丰富。作为渭华起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樊家村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同时依托王尚德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成为临渭区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示范村。
二、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传承高地
樊家村是陕西共产党先驱王尚德烈士的安息地,其陵园始建于1986年,占地20余亩,安葬着王尚德及渭华起义、抗美援朝等时期的310余名烈士。陵园内设有王尚德烈士纪念馆、临渭区革命烈士陈列室等,通过实物展陈、历史影像和英名录碑刻,系统展现了王尚德作为陕西党团组织创始人、渭华起义领导者的革命生涯。2021年,陵园被列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年均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成为全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特色活动:陵园定期举办“红色故事会”“入党宣誓仪式”等研学活动,并培养专业讲解员队伍,通过沉浸式教育传承革命精神。2023年,陵园与王尚德故居联动,形成红色文化旅游综合体,进一步拓展红色教育内涵。
三、红色产业:多元融合激发经济活力
樊家村以红色文化为引擎,探索“农业+文旅”产业模式:
现代农业: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设施果蔬产业园,建设温室大棚种植阳光玫瑰葡萄、铁皮西红柿等高附加值作物,年产值达千万元。2022年新建的温室大棚带动65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元。
村企联建:与康桥乳业等企业合作,发展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打造“酥梨—梨膏”“甜瓜—果干”产业链,注册“龙首壩”品牌,产品通过电商直播远销全国。
集体分红:通过土地流转和产业园区收益,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村民享受“保底分红+务工收入”双重收益,2023年人均纯收入显著提升。
四、红色旅游:文旅融合激活乡村动能
樊家村以王尚德烈士陵园为核心,打造红色研学与生态休闲结合的旅游品牌:
红色研学线路:串联烈士陵园、渭华起义纪念馆、地下交通站旧址,形成“瞻仰—学习—实践”一体化体验。
生态休闲配套:修建红色历史步道、文化广场和生态公园,配套木桥栈道、采摘园区,吸引家庭游客和研学团队。
特色活动:开展“公益电影+农技培训”“重阳节敬老宴”等活动,年均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延长旅游消费链。
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樊家村以党建为核心,构建“三色治理”体系:
堡垒红:第一书记张祎辰带领健全“两委”班子,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和“四级网格”制度,覆盖全村710户,矛盾化解率达92%。疫情期间,党员突击队日均排查1200人次,保障村民安全。
产业绿: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资源,发展酥梨、花椒等特色种植,建设冷藏库、果筐厂,形成全产业链,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0万元。
服务蓝:定期组织义诊、道路硬化、防汛修缮等民生工程,建成“幸福院”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提升村民幸福感5。
图片建议: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场景、党员志愿服务队工作照、硬化道路对比图。
六、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与文明新风共筑
樊家村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环境与人文双提升:
环境整治:硬化道路800余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60盏,改造卫生厕所72户,修建排水渠2700米,村容整洁度显著提升,获评“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庭院经济: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花卉蔬菜,打造“美丽庭院”示范户,形成环境美化与增收双赢模式。
文明培育:设立村史馆展示农耕文化与红色历史,开展“最美樊家人”“星级文明户”评选,弘扬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文明风尚。
结语: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新篇章
樊家村以红色基因为根、党建引领为魂,通过产业融合、文旅创新、生态治理,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向红色示范村的蜕变。未来,村庄计划深化“红色+绿色”全域旅游品牌,建设田园文化综合体,为乡村振兴提供“樊家村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