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3-04-13
一、区域概况:红色热土与生态福地
崇凝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崇凝镇,行政代码610502107200,是镇中心区行政村,总面积34.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6万人。村庄地处秦岭北麓崇凝塬腹地,东接华州区高塘镇,南邻桥南镇,西靠阎村镇,北连丰原镇,平均海拔500米,地势平坦,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崇凝村历史悠久,古名“独孤庄”,因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曾居于此而得名,后因清代镇东“崇凝观”更名至今。作为渭华起义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诞生了陕西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红色基因深植血脉。村庄周边文旅资源丰富,毗邻渭华起义遗址、秦步寿宫、隋崇宁宫遗址等,是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的交汇地。
二、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传承高地
崇凝村是渭华起义的重要策源地。1928年5月1日,村民在老爷庙古戏楼发动农民暴动,建立了陕西首个区级苏维埃政权,成为西北革命史上的里程碑。近年来,村庄深挖红色资源,形成“一碑一馆一院一带一基地”红色研学体系:
老爷庙革命旧址:修复后的硬山顶梁式建筑,保留砖木结构,重现1928年暴动场景,是党员宣誓和红色教育的核心场所。
长稔书院(村史馆):占地1500平方米,设有红色图书室、抗战先贤铁艺展、二十大精神宣讲长廊,藏书2000余册,兼具文化展示与教育功能。
竹冯村史馆:以“抗战家书”为主题,分渭华起义、红色家书、乡村振兴等五大单元,讲述革命先辈家风家训,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村庄组建10人“红色讲解员”队伍,由驻村选调生王柯森领衔,通过生动讲解活化历史,2023年接待研学团队80余批次、2000余人次,成为省级红色教育基地。
三、红色产业:三产融合的致富密码
崇凝村以红色文化为引擎,构建“红色+绿色”产业链,推动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提升:
长寿粮产业链:依托长寿塬生态优势,发展优质小麦种植,打造“高标农田—精品面粉—手工挂面—酵面麻花—潼关饼胚”全链条。2022年投产的潼关肉夹馍饼胚厂,年消耗面粉500袋/日,年产饼胚8万张,产值达2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30个,人均年收入4.5万元,并为村集体年分红15万元。
现代农业升级:整合核桃、花椒传统产业,发展铁皮西红柿等特色种植,建设钢构大棚,通过电商直播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
非遗与文旅融合:结合手工挂面、麻花制作技艺,推出“长寿粮”品牌产品,延伸红色旅游消费链。
四、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激活乡村活力
崇凝村以“红色研学+生态观光”为核心,打造全域旅游品牌:
红色研学线路:串联老爷庙、长稔书院、红色文化长廊等景点,开展“红色故事会”“入党宣誓”等活动,年均吸引游客超3500人次。
生态休闲配套:建设健身广场、桃花溪生态公园,配套木桥栈道、休闲步道,形成“红色教育+田园风光”融合体验。
特色活动赋能:推出“公益电影+”模式,结合反诈宣传、农技培训、免费理发等服务,年均放映电影超百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崇凝村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五抓促五强”治理体系:
组织建设:实施“支部书记责任制”,每周下发任务清单,定期督查整改,强化党员示范作用,打造党员示范路、示范田、美丽庭院。
网格化管理:建立“支部书记—包片支委—党小组长—党员中心户”四级网格,覆盖全村710户,矛盾化解率达92%,实现“家门口”服务。
红色队伍赋能:党员带头参与环境整治,拆除乱搭乱建,组建志愿小分队宣传环保理念,推动村容从“脏乱差”向“桃花源”蜕变。
六、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与文明新风共筑
崇凝村以“千万工程”为抓手,内外兼修提升乡风文明:
环境整治:拓宽硬化道路8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60盏,改造卫生厕所72户,修建排水渠2700米,涝池治理成效显著,获评临渭区人居环境整治“冠军村”。
庭院经济: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花卉蔬菜,打造“美丽庭院”示范户,实现环境美化与增收双赢。
文明培育: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评选,修订村规民约倡导红白喜事简办,公益电影放映融入反诈、农技知识宣传,激活文明新风。
结语:红色沃土续写振兴篇章
崇凝村以红色基因为根、党建引领为魂,通过产业融合、文旅创新、生态治理,实现了从“穷村”到“全国红色示范村”的华丽蜕变。未来,村庄计划深化“长寿粮”产业链,建设田园文化综合体,打造“红色+绿色”全域旅游品牌,为乡村振兴提供“崇凝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