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

蒲城县

包森

包森(1911-1942),陕西蒲城人。1932年入党,曾任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十三团团长,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指挥白草洼、果河沿等战役,以灵活战术屡败日伪军,被叶剑英誉为“中国的夏伯阳”。1942年牺牲,年仅31岁。
详情介绍

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4-05-16


image

(图片来源:360百科)



包森(1911—1942)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陕西蒲城人。1911年7月,包森出生于陕西蒲城三合镇义龙赵家村一个普通农家。1930年考入三原县省立初中后,九一八事变的炮火点燃了他的报国热血。他组织学生宣传队奔走于三原、泾阳,张贴标语、发表演讲,甚至带头冲入泾阳国民党县党部怒砸招牌,因此被校方开除。但压迫未能浇灭他的斗志,193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生命融入革命洪流。

1932年4月,国民党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在西安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包森当场站起高呼“打倒卖国政府”,带领学生用砖石将戴季陶赶下讲台,更焚烧其轿车,轰动全城。这种无畏精神伴随他一生——1933年因组织抗日活动被捕入狱,面对十年刑期,他在狱中领导绝食斗争,直至西安事变后才获释。

1937年,包森从延安抗大毕业后,随八路军东渡黄河,投身晋察冀抗日战场。1938年6月,他率40余人深入河北兴隆,在日伪重围中开辟冀东第一个抗日游击区。仅两个月,队伍壮大至200余人,攻克遵化东新庄镇据点三次,歼灭日伪数百人,被冀东军民誉为”战神”。1939年4月,包森导演了震惊中日的大戏——智擒日军宪兵大佐赤本。当时赤本率队扫荡遵化,企图诱降包森。包森将计就计,命被捕战士王振锡假意带路,诱使赤本仅带翻译进村劝降。当这位狂妄的“天皇表弟”踏入孟子院村时,埋伏的侦察员如神兵天降,将其生擒。日军急派川岛芳子谈判,提出重金赎人,包森断然拒绝:“条件只有两条:投降,或滚出中国!”最终赤本被处决,日军悬赏30万大洋“捉拿包森”却无功而返。

1940年,包森率部开辟盘山根据地,迎来军事生涯的巅峰。7月,日军武岛骑兵中队扬言“踏平盘山”,这支装备精良的“常胜队”却在白草洼遭遇灭顶之灾。包森勘察地形后,将伏击点设于两山夹一沟的险要处。战斗打响后,他先以石块诱敌消耗弹药,待援军抵达后发起总攻。激战14小时,全歼70余名日军,缴获战马50匹,创下冀东首次整建制歼灭日军骑兵的纪录。此役后,伪军中流传起赌咒:“口不应心,出门见包森!”

1942年1月的果河沿战役,将包森的军事智慧推向极致。面对伪治安军千余人的扫荡部队,他率7个连连夜急行军设伏。拂晓时分,他巧妙布下“口袋阵“,先以四连诱敌深入,再以七连突袭右翼,伪军顷刻溃乱。

1942年2月17日,包森率部在遵化野瓠山遭遇日军田中大队。激战中,他登上高地观察敌情,却被冷枪击中胸部。弥留之际,他仍镇定嘱咐:“让苏营长指挥…”警卫员高大章背他转移时,这位冀东战神已停止呼吸,年仅31岁。日军罕见地以《包森司令长官战死》为题报道其牺牲,字里行间难掩敬畏;延安《解放日报》头版悼念:“赫赫战功与英雄精神永存!”

包森牺牲后,华北大地遍立纪念他的丰碑: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天津盘山烈士陵园、陕西蒲城故居……2009年,故居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青少年在此重温“包司令”智擒赤本、血战白草洼的故事。更动人的是,1991年曾被包森放生的日军士兵冢越正男重返盘山,敬献花圈并题写挽联:“惊弓之鸟、漏网之鱼;不死之人,拜谒包森。”这跨越敌我的敬意,恰是对英雄最高的礼赞。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刘吉尧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