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2025-04-10
在陕西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他叫刘永生。从医49年,他的足迹踏遍周边及邻省100多个乡村,接诊病人超过12万人次,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乡村120”。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医者仁心的使命,成为乡亲们健康的坚实依靠。
1959年5月,刘永生出生在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这里地处偏远,村民们前往大城市就医路途遥远且耗时。两岁时,刘永生右腿意外骨折,母亲四处奔波凑钱,却依旧无果,就在一家人陷入绝望之时,村支书发动党员干部,你八毛我一块,最终凑齐了20元医药费,这才保住了他的腿。这份恩情,刘永生和家人铭记在心,母亲也时常叮嘱他:“娃呀,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当个医生,要让没钱的人都能看得起病,一辈子不要忘了村支书的恩情,不要忘了乡亲们给咱的帮助。” 从那时起,一颗从医的种子便在刘永生心中悄然种下。
高中时,刘永生毅然选择了医疗班,开启了他治病救人的学习之路。1976年,他毕业回村。彼时,当地麻疹流行,村里缺医少药,短短几天,就有4个孩子因麻疹夭折,整个村子笼罩在恐惧之中。刘永生凭借在医疗班学到的知识和当地流传的土方子,配制出草药。为了验证药效,他不顾危险,以身试药,详细记录身体反应。在确定药物安全有效后,他开始为患病的孩子用药。起初,村民们对这个“学生娃”心存疑虑,但在病情的逼迫下,有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他治疗。最终,刘永生成功控制住了麻疹疫情,也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村支书看到了他的潜力,将他送到当地医院参加集训,结业后,刘永生正式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记忆中的寺角营村,缺医少药是常态,村民们“小病拖着不治,大病没钱不能治,得了急病医院太远来不及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刘永生独自挑起全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担。他的工作状态,村民们用“没阴没晴、没黑没明,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来形容。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宁静,村里一位老人突发疾病。刘永生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冲进雨中。乡间小路被雨水冲刷得泥泞不堪,他多次险些摔倒,但一想到老人还在等待,他咬牙坚持,等赶到老人家里时,他已浑身湿透。顾不上自己,他立刻为老人诊断治疗,经过悉心救治,老人病情逐渐稳定,家属感激得热泪盈眶,他却只是笑着说:“人没事就好。”
刘永生也有过失败的经历。有一年夏天,村上一名孕妇产后大出血,他紧急处理后将产妇送往县医院,可最终产妇还是因失血性休克没能抢救过来。看着患者家属悲痛欲绝的样子,刘永生心中满是痛苦和自责。也就是从那天起,他下定决心,乡亲们需要什么,他就学习什么。为了帮助更多孩子健康安全地出生,产妇平安生产,他开始学习产科知识和救治技术。到现在,他接生过的孩子已有500多个,大人和小孩全部平安。
49年间,刘永生四处拜师学艺,跟着老中医学针灸按摩,到镇卫生院学西医,转送病人时也不放过学习的机会。他还自费到西安、郑州等地参加医学专业培训30多次,购买了大量医学书籍。白天接诊出诊,晚上看书学习、剪贴搜集方子,写下检查复诊的体会。他亲身体验的药不下百味,记下的大小笔记有80多本。就这样,他在干中学、学中干,医术日益精湛。经长期学习,他先后掌握了针灸、拔罐、按摩、洗胃、急性外伤处理、导尿等技术,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技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时,患者痛苦小,花费也少。
从医多年,刘永生心里装着一本厚厚的“健康账册”,村里谁是老年病、慢性病患者,谁是重症患者,他都了如指掌。除了日常接诊、出诊,他还会专门抽时间上门探访,和患者聊天、宽心,用心用情守护着乡亲们。1977年,刘永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旗前宣誓的那一刻,他立下誓言,要做群众健康的守门人,这也是他选择当乡村医生的初心。
刘永生药价合理,服务周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声名远扬。十里八乡的患者慕名而来,邻省河南灵宝、山西芮城等地的患者也纷纷前来寻医问药。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不少人挣了大钱,刘永生不是没有动过离开村子的念头,但每当想起那些被他治好病的患者,在弥留之际喊着他的名字,或是感慨“儿子在电话里,永生在我身边”,他就坚定了留在村医岗位的决心。此后,有人劝他搬到县城开诊所,有人想利用他的名气推销药品,都被他一一拒绝。他说,家乡就是他的根,是他人生的舞台,为了村民的健康,他愿做一辈子的村医!
在刘永生看来,医生不仅是治病,更是暖人心。他看病收费合理,还常常自掏腰包为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累计垫支近5万元,被赊欠的医疗费达20余万元。他常说:“人健康最重要,钱的事儿别放在心上。”为了让生活相对困难、还不起医药费的乡亲卸下精神负担,他撕掉了之前记的两本账簿。为了群众就医方便,他自费3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由儿子开车送他出诊或接送病人。村里老人突发病症、小孩半夜感冒发烧,只要一个电话,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从不推辞,总是随叫随到。
除了治病救人,刘永生还关注乡亲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习惯。村里有位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因经济条件不好,舍不得去大医院,病情总是反复。刘永生知道后,主动承担起老人的日常诊疗和健康管理工作。他还定期举办健康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教乡亲们预防感冒、腹泻等常见病,以及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慢慢地,村民们的健康意识提高了,身体健康指数也越来越好。刘永生为自己定下了“15字方针”:“会预防、能诊断、会看病、能治疗、会转诊”,他把“会预防”放在首位,认为做好健康科普对基层老百姓尤为重要。
如今,刘永生已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入选中国好人榜、获得“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 、“三秦楷模”、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2025年4月28日,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他的影响下,儿子也成为了一名村医,孙女也选择了医学专业。面对荣誉,刘永生却说:“荣誉是动力,也是一种责任,走下领奖台,一切从头来。” 他依旧坚守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每天奔波在为群众看病的路上,只要乡亲们有需要,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用仁心仁术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