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红渭来团队 时间:2024-05-21
李仪祉故居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洛滨镇富塬村,是著名水利专家、教育家李仪祉的故居。这座建于民国时期的关中传统民居,不仅承载着李仪祉的成长记忆,更见证了他为中国水利事业奋斗的一生,如今已成为陕西省重要的文化遗产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仪祉(1882-1938)出生于蒲城县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立志科学救国。他早年留学德国,专攻水利工程,回国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科学校,并主持建设了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奠定了中国现代水利工程的基石。故居作为他童年、少年及成年后回乡的居所,见证了其从农家子弟到“中国近代水利之父”的蜕变历程。故居坐北朝南,占地约800平方米,原为三进四合院布局,现存门房、厢房、上房等建筑共12间,主体为砖木结构,融合关中传统民居与清末晋商宅院风格。建筑细节体现科学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门房:硬山式屋顶,墀头砖雕以“耕读传家”“五谷丰登”为主题,反映李氏家族重农理念;厢房:格子门窗保留原貌,梁架采用抬梁式构造,檐下施以彩绘“二十四节气”图案,隐喻李仪祉“顺天应时”的水利观;上房:面阔三间,前设廊柱,明间悬挂“水利千秋”匾额,室内陈列李仪祉手稿、工程图纸复制品及早年生活用具。院落东北角保留一口古井,井壁刻有李氏治家格言,象征“饮水思源”的家风传承。
故居于2006年修复后辟为纪念馆,设四大主题展区:生平事迹展:通过200余件实物、照片及文献,展现李仪祉留学、治水、兴教历程,重点陈列其设计的泾惠渠立体模型、《黄河治本计划》手稿等;水利科技展:以互动沙盘展示“关中八惠渠”灌溉网络,对比传统龙骨水车与现代闸坝技术,诠释其“科学治水”理念;家风教育展:复原书房、厨房等生活场景,展陈《李氏家训》及家族往来书信,凸显“敦品励学、实干报国”的家教传统;学术交流区:定期举办水利论坛,藏有《李仪祉全集》及国内外水利学者研究著作千余册。院内立有李仪祉半身铜像,基座镌刻其名言:“水利不兴,吾国无宁日。”
2004年6月,蒲城县人民政府将李仪祉故居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7月,陕西益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捐资500余万元,对故居主体进行全面修缮,恢复其历史风貌。2022年12月,故居入选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保护级别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