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4-08-19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师哲(1905-1998),陕西省韩城县(今韩城市)人。1905年,师哲出生于西庄镇井溢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2年,17岁的师哲考入陕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这所新式学堂里,他首次接触到《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思想如春风化雨,唤醒了他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1924年,师哲参与领导了反对军阀刘镇华的学潮,这场斗争不仅让他初次领略到群众力量的伟大,更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同年,他在西安秘密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踏上革命道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按照党组织安排,师哲远赴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异国他乡的十年间,他系统研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参与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讨论,更在苏联肃反运动中经历了信仰的考验。语言与文化桥梁:精通俄语的他,成为中苏两党沟通的重要纽带。1938年回国后,他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俄文翻译,参与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的俄文校订工作。在苏联期间,他深入考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些经验为后来新中国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回到延安后,师哲进入中央书记处办公厅工作,开启了他人生的黄金时期。在枣园的窑洞里,他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作为毛泽东的首席俄文翻译,他参与了1940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1945年毛泽东赴渝谈判等重大外交活动。在延安整风期间,他准确翻译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成为全党学习的重要教材。他利用语言优势,破译了大量敌伪电报,为中央决策提供了关键情报。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通过苏联渠道获取的国民党军事部署,为党中央制定“隐蔽精干、长期埋伏”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协助周恩来接待斯特朗、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通过他们向世界传递真实的中国革命。1944年,他参与策划了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活动,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在延安时期,师哲形成了独特的工作风格。他总在毛泽东窑洞外放置一张小桌,随时准备记录领袖的口述。
新中国成立后,师哲被任命为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参与中苏同盟关系的构建。在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中,他作为中方代表团顾问,就旅顺口撤军、东北铁路权益等敏感问题与苏方展开激烈交锋,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历史性协议。在驻苏联使馆工作期间,他创造性地开展“人民外交”,组织两国青年联欢、文艺团体互访,使中苏友谊深入民间。
1957年,他陪同毛泽东访问苏联,在克里姆林宫的谈判桌上,他准确传达中方立场,为《莫斯科宣言》的签署作出重要贡献。然而,师哲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当苏联模式弊端显现时,他较早提出“学习苏联经验要结合中国实际”的观点。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他提交的《关于外交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报告,预见性地指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份报告后来被收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文革”风暴中,师哲遭受不公正对待。1973年,当周恩来指示他参与《毛泽东选集》俄文版校订时,他拖着病体逐字推敲,确保伟人思想准确传达给苏联读者。平反后,他拒绝担任虚职,主动要求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苏联问题研究。1986年因患脑血栓偏瘫离休。1998年8月17日,师哲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
2005年,韩城市建立师哲纪念馆,通过“少年立志”“莫斯科岁月”“延安风云”“外交生涯”四大展区,系统呈现这位红色外交家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