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

韩城市

苏资琛

苏资琛(1893-1974),陕西韩城人。早年投身革命,曾任合阳县长,与中共合作开展抗日救亡,资助开办“大众书店”,组织民众自卫队,被誉为“抗日县长”。新中国成立后任陕西省副省长、全国人大代表,推动韩城减赋运动。1974年5月15日,苏资琛在西安逝世,享年91岁。
详情介绍

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4-08-19




苏资琛(1893-1974),名养源,字资琛。陕西韩城县(今韩城市)人。1893年,苏资琛诞生于韩城薛曲村一个耕读传家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私塾启蒙时期,他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十五岁考中秀才,却毅然放弃科举之路,考入陕西第一师范学堂优级班。1916年,当这位青年教师站在韩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的讲台上时,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苏资琛与杨汉臣等进步教员在北阁寺召开万人大会,带领师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他们创办《觉民报》,在庙会上演出新剧,用通俗形式揭露军阀麻振武在韩城强征鸦片税的暴行。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时,已任县立高小教务主任的苏资琛,不顾守旧校长阻挠,召集全校师生集会。他手持《申报》血泪控诉:“英日枪炮对准同胞胸膛,我们岂能安坐学堂?”当场剪断日本毛线,带领学生焚烧日货,这场火光冲天的爱国运动,让韩城百姓记住了这位敢作敢为的“苏先生”。这一时期,他与杨虎城的结识成为人生转折点。在延长县高小任教时,苏资琛通过杨虎城接触进步思想,逐渐认识到“教育救国”的局限性。1927年春,他赴西安加入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结识中共党员刘伯坚、宣侠父,开始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为其日后转向革命埋下伏笔。

1928年秋,苏资琛辗转河南方振武部任参谋,提出“武装民众”主张,试图通过军事改革推动社会变革,却因军阀混战未果161929年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后,他利用法制委员会秘书的职务之便,暗中为中共党员安排工作、营救被捕同志,仅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失败后,便掩护包括许权中在内的近百名革命者脱险。

1930年代,他深度介入杨虎城十七路军的政治工作。作为西北军代表,他坚决拥护张、杨的八项主张,担任西北民众指导委员会组织部长,翻印《苏联游击战术》等禁书送往延安,为红军输送战术理论。任十七路军政治处长期间,他巧妙利用国民党内部矛盾,为进步青年提供赴延安的经费,甚至自掏腰包资助地下党员家属,其寓所成为韩城至陕北的“红色中转站”。这段“白皮红心”的经历,彰显了其在复杂政治环境中斡旋的智慧,也为后续抗日实践奠定基础。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任合阳县长的苏资琛在就职演说中掷地有声:“县长官印是把斩鬼剑,不是升官符!”他上任首日便在县衙大门悬挂对联:“国难当头岂容明哲保身,抗战到底誓与合阳共存”。在中共地下党员苏史青协助下,合阳中学操场竖起“抗日青年训练班”大旗,两千余名青年在这里接受军事训练,夜间学唱《松花江上》。

1938年春,苏资琛亲自兼任民众自卫队总指挥,将全县二十三乡编为抗日中队。他变卖家产购置枪支,把县长公署变成兵工厂,夫人带领女眷缝制军衣。当177师开赴中条山时,合阳自卫队作为向导,在夏阳渡口架起浮桥。当戚文平率部反正时,苏资琛单骑迎出三十里,在黄河滩头与起义将士痛饮壮行酒。这支部队后来成为孔从洲部三十五师,在永济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1944年,苏资琛在韩城临时参议会推行的“减赋运动”,堪称中国民主政治史上的经典案例。面对延续二十年的田赋畸重痼疾,他带着县志和税册,三进西安城。在省政府会议室,这位布衣参议长与财政厅长展开七昼夜辩论,最终以确凿证据将韩城田赋从21万法币减至14.56万。

1947年,苏资琛冒死为解放军绘制韩城军事地图。他以续修县志为名,带着测绘员踏遍嵬东岭,将碉堡位置标注在《龙门山全图》上。当胡宗南部搜查县衙时,这张地图正藏在关帝庙香案的《春秋》函套中。

1950年,已年近花甲的苏资琛出任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在他的推动下,陕西建成新中国首批农业合作社,渭河平原诞生首个万吨粮仓。任副省长期间,苏资琛在秦岭深处留下无数足迹。他主持修建的“资琛渠”,至今仍在商洛山区汩汩流淌。1963年冬,七旬老人冒雪勘察引汉济渭线路,在佛坪大熊猫保护区摔倒导致左腿骨折,却笑着说:“给秦岭磕个头,换来万民福,值!”

1974515日,苏资琛在西安逝世,享年91岁。按照遗愿,部分骨灰撒入黄河,部分安葬在合阳中学青训班旧址。


  • 上一篇:张智法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