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4-08-19
(图片来源:360图片)
张智法(1907-1945),又名张智发、张勇义,陕西韩城县(今韩城市)人。1907年,张智法诞生于韩城芝川镇范家庄的贫苦农家。父亲张黑娃以木船运炭为生,却因军阀盘剥家道中落。13岁的张智法被迫辍学,在黄河古渡口当起了小船工,目睹了太多百姓在苛捐杂税下的悲苦。这段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1927年秋,中共韩城早期党员张子超来到范家庄,在窑洞中向张智法讲述革命道理。当听到“天下穷人是一家”时,这位黄河汉子握紧拳头:“我要跟共产党走!”同年10月,20岁的张智法在自家土炕上宣誓入党,与张先民、张子超共同成立了韩城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范家庄支部。在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张智法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他白天在田间劳作,夜晚走村串户,在草垛旁、油灯下发展党员。1928年,他领导成立“秘密贫农会”,组织抗粮抗款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创办农民夜校,用《松花江上》的悲怆旋律唤醒乡亲们的抗日意识。1932年,他带领赤卫队夺取地主武装,将游击队发展到40余人,在韩城南塬点燃了革命烽火。
1937年9月,朱德总司令率八路军东渡黄河。张智法站在芝川渡口,望着波涛汹涌的黄河,将10岁的儿子张云拉到身前:“告诉奶奶,等赶走了日本鬼子,爹就回来!”他带着16名韩城青年踏上抗日征程,从此转战太行,成长为八路军129师的传奇战将。在129师,张智法从班长干起,在七亘村、黄崖底等战役中屡立战功。
1940年,他升任漳河县武装科长,在敌后创建根据地。面对日军“三光政策”,他发明“麻雀战”“地雷战”,带领5人工作队在三个月内发展出两个中队的漳河大队。当地百姓编歌谣传唱:“便衣草帽一支枪,吓得敌人心发慌。要问此人他是谁?抗日英雄黑老张!”
1941年,张智法调任路南支队副司令员。在冀南平原,他指挥部队神出鬼没:单骑擒获汉奸庞学奇,智取大名县炮楼,活捉日军宪兵态野。最令人称奇的是“楚旺伏击战”,他率部伪装成伪军,未放一枪全歼日伪一个排,缴获机枪4挺。日军惊呼:“黑老张莫非会土遁?”
1944年冬,面对汉奸刘昆的万人“扫荡”,张智法以300兵力周旋。他巧布“迷魂阵”,在田教村设伏,以伤亡20人的代价歼敌500。次年麦收时节,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战斗,率部夺得机枪6挺,俘敌200。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即。张智法率部向拒不投降的成安县日军发起总攻。在北鱼口村,他身中三弹,大腿血流如注,仍坐在麦秸垛上指挥战斗。警卫员哭求撤退,他拔出手枪:“今日不灭倭寇,何以见黄河父老!”当战士们将他抬下火线时,这位铁汉已昏迷,手中还紧攥着染血的军用地图。
1945年8月25日,张智法在馆陶县孩寨村牺牲,年仅38岁。消息传来,冀南百姓自发停市三天,沿途村庄设灵堂祭奠。魏县群众宰杀整猪整羊献于灵前,四台大戏连唱三昼夜。1950年,他的遗骨与左权将军同葬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张智法牺牲后,他的传奇在冀南大地广为流传。百姓编出“黑老张三件宝”:麻绳套、辣椒包、补丁袄。1944年冬,他穿着补丁裤指挥作战的照片登上《晋冀鲁豫日报》,毛泽东看到后称赞:“这就是我们的干部,和老百姓同甘共苦!”
如今,在韩城芝川镇的黄河岸边,矗立着“黑老张”的青铜雕像。他手持驳壳枪,目光如炬望向东方,仿佛仍在守护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张智法用生命诠释的,不仅是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永远矗立在民族记忆的星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