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地处陕西省中部偏东、渭南市西北部,处在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是联结关中与陕北的咽喉要地。其介于东经109°16′27″-109°45′52″、北纬35°03′46″-35°47′09″之间,全县总面积986平方千米。
白水县东隔洛河与澄城县相望,洛河不仅是自然分界线,也是两地交流的纽带,在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双方有诸多合作交流。南接蒲城县,中间以五龙山相隔,虽有山脉阻隔,但交通联系紧密,在产业互补、文化旅游推广等方面携手共进。西接铜川市郊区,与渭北黑腰带相连,凭借矿产资源优势,双方在煤炭等资源开发、工业产业协同发展上空间广阔。北以黄龙山、雁门山为界,与宜君、黄龙、洛川三县毗邻,共同守护北部山区生态环境,探索生态旅游合作发展路径。
县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约850米。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呈现出三山(西北雁门山、东北黄龙山、东南五龙山)盘踞,五塬(大杨塬、史官塬、尧禾塬、北井头塬、雷村塬)起伏的格局。洛河由西北向西南穿境而过,将白水划分为河南和河北两大区域,境内还有白水河、铁牛河等49条河流以及林皋、铁牛河等6座水库,水资源总量4956万立方米。
在交通方面,白水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连接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的重要枢纽,车程距省会西安和陇海铁路一个半小时、咸阳国际机场两小时。菏宝高速、榆蓝高速贯通县境东西南北,西延、西包、黄韩侯3条铁路穿境而过,342国道、201省道贯穿全域,内联外通的大交通格局已经形成,这不仅方便了居民出行,也为区域经济发展、物资流通、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实保障。
白水县拥有数处红色景点,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白水起义指挥部遗址位于史官镇仓颉庙内。1947年9月24日,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在此成功组织发动国民党白水保警队、预备队武装起义,迎来白水人民第一次解放的曙光。这次起义有力打击国民党反动统治,极大鼓舞当地人民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陕西的推进创造有利条件。西北野战军在白水指挥部旧址同样位于仓颉庙院内,包括指挥部、警卫室、电讯室以及中共西北野战军第一次代表会议纪念展室等展厅。1949年1月11日至23日,中共西北野战军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附近的武庄小学召开,彭德怀、贺龙等113位代表参会,通过多项重要决议,会议意义重大。此后,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此地不仅见证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更体现革命先辈们的卓越智慧与顽强意志,是不可多得的精神丰碑。白水县烈士陵园位于城关街道办张坡村东,于2015年建成,占地15亩。这里搬迁安葬着解放战争时期马家河战役、尧禾战役、山岭战役及后期社会主义建设中牺牲的201位革命烈士,有名烈士77位,无名烈士124位。陵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广场、白水革命历史主题浮雕墙等纪念设施,绿化面积达9000余平方米,是县级重点纪念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们在此缅怀先烈,寄托哀思。这些红色景点是白水县的宝贵财富,它们生动地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吸引着人们前来追寻红色足迹,汲取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