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4-08-17
雷振华(1914-1941),又名滨徐、云章,陕西合阳县人。1914年6月,雷振华诞生于合阳县百良镇东宫城村一个普通农家。彼时的合阳,虽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却因军阀混战、土匪横行而民不聊生。少年雷振华目睹乡亲们在苛捐杂税与天灾人祸中苦苦挣扎,心中早早埋下了改变现实的种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正在求学的雷振华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西安街头目睹学生运动的他,被共产党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主张深深震撼。
1931年冬,经中共地下党员李维城介绍,17岁的雷振华在华阴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时,他握紧拳头庄严承诺:“愿以热血沃中华,不灭日寇誓不还!”这个来自黄河岸边的农家子弟,从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
1932年至1936年间,雷振华以惊人的胆识周旋于国民党军政要员之间。他先后打入杨虎城绥靖司令部和高双成部,担任机要秘书等要职。在敌人心脏地带,他白天是西装革履的军官,夜晚却化身传递情报的红色信使。据合阳党史记载,雷振华曾三次截获日军进攻潼关的绝密电文,为西北军布防赢得了宝贵时间。
1936年春,因叛徒出卖,雷振华在汉中水利局被捕。特务头子将他吊在房梁上严刑拷打,铁钳烧红烙在胸口,他却始终咬紧牙关:“要杀要剐随便,想从我嘴里掏情报,除非黄河水倒流!”在狱中,他组织难友绝食抗议,用筷子在墙上刻下《正气歌》,这份气节让看守都为之动容。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经党组织营救,遍体鳞伤的雷振华终于重获自由。
回到合阳的雷振华,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在三尺讲台上开辟了新的抗日战场。他自编《抗日三字经》:“东洋鬼,野心狼,占东北,窥华疆……”带领学生走村串巷演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在东宫城小学,他创办农民夜校,用煤油灯照亮一个个渴望知识的面庞。村民们至今记得,雷老师用粉笔在土墙上画中国地图,指着东北三省说:“这是咱中国人的伤疤,得用鲜血来洗!”
1938年春,雷振华做出惊人之举:变卖家中12亩良田,购得30支步枪和一箱手榴弹。他带领500余名抗日先锋队员,扛着铁锹木棍渡过黄河,在中条山建立根据地。在融合城战役中,战士们把铁锹头当钢盔,用石头垒工事,硬是挡住日军三次冲锋。战斗间隙,他创作《中条山战歌》:“黄河水,哗啦啦地流,扛起枪,保家乡,宁可战死不回头!”
1941年7月,时任第四集团军爆破队指导员的雷振华,奉命率侦察班深入平陆县日占区。7月15日凌晨,他们在张店镇遭遇日军扫荡队。激战中,雷振华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连续炸毁两辆装甲车。当子弹打光时,他抱起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敌群,年仅27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下。噩耗传来,合阳民众自发组织追悼会。4月30日,县城万人空巷,老农挑着新麦,妇女抱着布鞋,学生抬着花圈,绵延数里的送葬队伍泣不成声。史载,当时连黄河水都仿佛低沉呜咽,合阳城墙上飘扬的白幡三日未收。
雷振华牺牲后,他的革命精神在合阳大地生根发芽。1943年,合阳民众在皇甫庄起义中高呼“为雷指导员报仇”的口号,2万青年参军支前;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合阳成为运城战役的重要后方基地。据统计,八年抗战中,合阳儿女捐献粮食2100万斤,制作军鞋14万双,用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黄河防线。
如今,在东宫城村雷振华故居遗址前,矗立着合阳县人民政府2015年立的纪念碑。每年清明,当地师生都会来此献花,齐诵《少年中国说》。雷振华用生命诠释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精神,早已融入黄河儿女的血脉,化作新时代奋进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