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4-08-17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管建勋(1913-1987),化名李云,陕西合阳县人。1913年3月23日,管建勋诞生于合阳县王村镇管家河村一个普通农家。192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合阳中学,在这里,命运齿轮开始转动——1930年底,合阳籍共产党员师集贤在南京雨花台就义的消息传来,烈士遗物中的进步书刊与革命火种,点燃了这位十六岁少年的精神世界。在合阳中学,管建勋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更在党修甫、白坡平等进步教师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带领同学走上合阳街头,用慷慨激昂的演说唤醒民众抗日热情;1932年春,他秘密组建“读书会”,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等书籍送到青年手中,使合阳中学的进步力量如星火燎原。
1933年,因叛徒出卖,澄城县委遭破坏,管建勋被捕入狱。狱中,他组织难友学习《论持久战》,用粉笔在牢房墙壁书写“宁死不屈”四个大字。出狱后,他以合阳城东街关帝庙巷的大众书店为据点,白天是笑迎客来的书店掌柜,夜晚则化身地下交通员,护送过往同志。
1938年5月,中共合阳县委在东宫城村成立,管建勋出任县委书记。此时,日军已逼近潼关,合阳成为抗日前线。他创造性地建立“三位一体”抗战体系:以民众抗日自卫大队为武装支柱,以大众书店为宣传阵地,以管家河村交通站为联络枢纽。
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合阳事件”,查封大众书店,逮捕进步青年。面对危局,管建勋启动应急预案,将县委机关转移至黄河西岸的韩城,自己则化装成货郎,肩挑针头线脑,暗藏党的文件,往返于韩城、合阳、澄城之间。这段时期,他发展党员137名,重建基层支部21个,使合阳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中愈挫愈勇。
1948年4月,合阳解放,管建勋出任新中国首任县长。他带领群众修复战争创伤,更以战略眼光布局水利建设。在渭南专署副专员任上,他主持修建的渭高抽水工程,使渭河滩地变成“吨粮田”;在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岗位,他力排众议推动宝鸡峡引水工程,将旱塬变为“塞上江南”。“陕西十年九旱,治水就是救命!”管建勋的足迹踏遍八百里秦川。
“文革”期间,管建勋遭受迫害,但他始终坚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平反后,他以古稀之年重返水利战线,推动石砭峪水库、沈河水库等重点工程上马。1985年,他在全省水利会议上提出“节水农业”理念,比全国倡导节水灌溉整整早了十年。1987年1月21日,因病在西安逝世。终年74岁。
在合阳县王村镇管家河村,管建勋故居已改建为纪念馆。展柜里陈列着他使用过的煤油灯、布满补丁的公文包,墙上悬挂着1952年毛泽东主席签署的任命书。021年,合阳县将管建勋故居列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其治水思想被纳入高校水利专业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