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4-08-17
(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刘永成(1917-1949),陕西省合阳县人。1917年12月,刘永成出生于合阳县独店乡秦城村一个富庶家庭。其父刘哲卿经营着110余亩良田,在县城开设酒坊、醋坊,还创办了“救济医院”,家境殷实。然而,少年刘永成并未沉溺于优渥生活,在合阳中学求学期间,他接触到马列主义思想,更被大哥刘百成(后改名秦武山)的革命事迹深深感染。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甘苏区特委书记,其革命理想如火种般点燃了刘永成的精神世界。1936年9月,朱德率红军东征途经合阳,19岁的刘永成做出人生重大抉择:他留下一封家书托付老师,毅然跟随红军队伍踏上革命征程。这封家书直至当晚才由老师转交其父,信中“为救国救民,儿须离家奋斗”的誓言,彰显出这位青年超越个人得失的家国情怀。次年“七七事变”前,刘永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生命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永成随部队编入八路军120师,转战晋绥抗日前线。在雁北地区,他带领战士们开展敌后游击战,以“麻雀战”“地道战”等战术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一次战斗中,他率部突袭敌据点,亲手击毙日军小队长,缴获机枪两挺,被战友称为“神枪手政委”。从连指导员到营教导员,再到营长,他在战火中锤炼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948年秋,刘永成调任西北野战军第二兵团3军7师21团政治处副主任。在合阳县井溢坡反击战中,面对敌军疯狂反扑,他亲赴前沿阵地,以“对敌人藐视,对战斗重视”的战术思想,指挥部队打退数次进攻,确保主力安全转移。此役后,他被授予“优秀指挥员和模范政治工作者”称号,其“周密组织、灵活机动”的作战理念成为部队经典战例。
1949年5月,解放西安的战役打响。此前两次攻城未果,刘永成临危受命,带领20团政治处官兵深入分析敌情。他发现守军依托城墙工事,但补给线暴露在城东高地。于是提出“声东击西”战术:以小股部队佯攻西门,主力突袭东门。5月20日凌晨,他亲率突击队架设云梯,在密集火力掩护下率先登城,与敌展开白刃战,最终全歼守军,使古都西安重归人民怀抱。此战中,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展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949年7月,扶眉战役进入决战阶段。作为第7师21团副团长,刘永成率部担负穿插任务。7月10日晚,部队急行军70公里,奇袭罗局镇,切断胡宗南部西逃退路。12日拂晓,在岐山县青化镇南武家村毛家庄组,刘永成指挥部队向敌第38军残部发起总攻。他端起冲锋枪带头冲锋,连续突破三道防线。正当胜利在望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胸膛。弥留之际,他仍高呼:“追击敌人!不要管我!”年仅32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解放大西北的征途上。
刘永成牺牲后,其遗体被安葬于合阳秦城村。1952年,父亲刘哲卿在祭文中写下“烈士革命十三载,艰苦作战百余场”的悲怆诗句。如今,在扶眉战役纪念馆内,他的照片与事迹静静陈列,向后人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合阳县将刘永成故居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党员干部、青年学生都会前来缅怀这位从渭北走出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