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区

华州区

潘自力

潘自力(1904-1972),陕西华县人。曾任中国驻朝鲜、印度、尼泊尔、苏联等国特命全权大使,坚定执行中央对外政策,灵活完成外交任务,积极发展人民外交,增进中印、中尼友谊。1972年5月22日在山西霍县逝世。
详情介绍


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3-04-27




image

(图片来源:360百科)


潘自立(1904-1972),原名自励,又名定九,陕西省华县枣园村(在今高塘镇)人。1904年5月,潘自力诞生于华县高塘镇枣园村一个殷实之家。父亲虽为长子却不掌家业,叔父与堂兄操持着百亩田产与染坊营生。高小毕业后被迫辍学的经历,让这位少年过早体味到封建家族制度的压抑。1919年,17岁的潘自力投考陕西混成旅炮兵营,目睹军阀部队欺压百姓的丑恶现实后,毅然放弃“富国强兵”的幻想,重返校园。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他更以共进社领导人的身份,穿梭于北京、河南、陕西之间,为建立共青团组织和国民党左派省党部奔走呼号。

1925年深秋,潘自力踏上赴苏征程。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他系统研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926年冬奉命回国时,已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此时的陕西,冯玉祥部“清党”阴云密布,潘自力却毅然投身地下斗争,先后担任共青团陕甘区委书记、中共西安市委书记,在长安县组织农民运动,为渭华起义埋下火种。

1928年6月,潘自力在中共陕西省委第三次扩大会议上当选省委书记。面对蒋介石、冯玉祥反革命政变的血腥镇压,他领导渭华地区农民武装暴动,在华县高塘镇竖起苏维埃旗帜。起义失败后,他在西安被捕,面对敌人“坐老虎凳”“插竹签”等酷刑,始终未吐露半点机密。

1930年越狱后,与党组织失联的困境中,他接受杨虎城资助赴法留学,在巴黎加入法共中国语言组,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1935年1月,潘自力在川北找到红四方面军。张国焘的猜忌与审查未能动摇其革命信念,他随军长征,在雪山草地上留下坚实的足迹。1936年9月,红四方面军党务委员会恢复其党籍,这位历经磨难的战士终于重归组织怀抱。西安事变期间,他担任西北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组织部部长,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参与统战工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贡献力量。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潘自力出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在聂荣臻麾下,他创造性开展政治工作:创办《抗敌报》宣传党的政策,组建剧社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化作战士手中的武器。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他深入前线阵地,用“火线政治课”激发官兵斗志,其总结的“战时政治工作十法”在全军推广。

解放战争时期,潘自力先后担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团副政委。在平津战役中,他主导策动北平守军起义,促成这座千年古都和平解放。1949年9月,他率部进军宁夏,面对马鸿逵部溃散后的混乱局面,创造性实施“以军事打击为后盾,以政治争取为主”的策略,三个月内稳定局势,使宁夏省人民政府顺利挂牌。

1952年,潘自力二度执掌陕西省委。在“一五”计划开局之年,他主持制定《陕西工业发展纲要》,推动西安高压电瓷厂、铜川煤矿等重点工程建设。针对陕西农业落后现状,他发起“万顷良田”运动,推广密植技术,使关中平原粮食亩产大幅提升。在民族工作领域,他尊重回族风俗习惯,在西安化觉巷清真寺设立“阿訇政策学习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其总结的“团结-生产-改革”三步工作法被中央推广。

1954年,潘自力调任外交部,开启人生新篇章。在驻苏联大使任内,他陪同毛泽东出席十月革命庆典,参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续签谈判,以流利俄语和深厚理论功底赢得苏方尊重。

“文革”风暴中,潘自力遭受残酷迫害。在山西霍县“五七干校”,这位心脏病患者坚持参加劳动,甚至下水田插秧。1972年5月22日,他在批判会上突发心梗离世,临终前仍喃喃:“我是共产党员……”1979年2月,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追悼会上邓小平亲自献花圈,陈云致悼词称:“潘自力同志的一生,是共产主义理想高于天的一生。”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高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