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发布时间:2024-07-19
1947年9月24日,陕西省白水县爆发了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这场起义不仅标志着白水县首次迎来解放的曙光,更在西北解放战争的战略棋盘上落下关键一子。起义军以200余人的地方武装为基干,在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的配合下,通过精准的战术执行与严密的组织动员,成功瓦解国民党在白水的统治,为后续黄龙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指挥下,于沙家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36师,迫使胡宗南部收缩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方针,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受命向蒲城、白水一线挺进,意图开辟黄龙山区根据地。
白水县地处陕甘宁边区南缘,控扼洛河谷地,是连接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交通要冲。国民党在此部署保警队、预备队共200余人,并构筑了以县城为核心、辐射12个乡的防御体系。然而,地方政权腐败导致民怨沸腾:1947年全县征购粮食320万斤,占全年产量的40%,农民“糠菜半年粮”成为常态,这为起义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共地下组织自1945年起在白水布局。通过田焕贵打入国民兵团、杨培才化装潜入保警队等行动,至1947年8月,地下党已控制保警队、预备队、警察局等要害部门,党员人数达53名。这种“红色渗透”为起义创造了组织条件。东路突击队由预备队队长田焕贵指挥,负责打开东门并解除警察局武装。起义前夜,田焕贵通过地下党员张春发控制警察局督察岗位,确保行动时警察局120名警员未发一枪。西路游击队在云台山设伏,切断国民党军增援路线。起义军利用地形优势,在山道两侧布置疑兵,以锣鼓声虚张声势,成功阻滞整编第17师48旅先头部队12小时。
北路主力由杨培才率保警队执行“中心开花”战术。起义军以“剿共演习”为名调动自卫营至城北,趁机控制县政府、银行等机构。县长饶国钧被软禁后,被迫签署手谕命令自卫营投降。关键战术创新体现在“心理攻防战”:起义军通过释放被误捕的游击队员、展示“剿共战绩”等方式,在国民党内部制造“积极剿共”的假象,实则为起义争取时间。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使起义军在未发一枪的情况下控制了县城大部。
起义于9月24日晚10时正式打响。田焕贵率预备队以“换防”为名接近东门,突然发动袭击,仅用15分钟即全歼守军一个排。与此同时,杨培才在保警队内部发动起义,逮捕反动军官3人,控制弹药库。至25日凌晨2时,起义军已完全控制县城制高点文庙及四门。国民党整编第17师48旅一个团于25日午时抵达城郊。起义军利用城墙工事实施“蜂窝战术”:将城内12处碉堡改造为火力点,形成交叉火力网,击毁敌军装甲车2辆,毙敌47人。25日晚,起义军主动撤出县城,转移至云台山根据地。此举避免与敌军主力决战,保存了有生力量。撤离时,起义军带走粮食5万斤、武器弹药4车,并释放政治犯83人,其中包括被关押的地下党员。
白水起义迫使胡宗南从榆林前线抽调整编第17师回防,直接支援了西北野战军第二次攻打榆林的作战。据国民党军战报显示,9月25日至10月10日,关中地区国民党军调动频繁,累计消耗汽油12万加仑、弹药300吨。起义建立的云台山根据地成为插入敌后的“红色跳板”。至1948年3月,根据地发展至8个乡镇,组建游击大队3个中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27次,歼敌800余人。起义后,白水县实行“开仓济贫”政策,将没收地主的粮食分发给贫农。此举使“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深入人心,周边县域地下党活动迅速活跃,仅蒲城县就爆发了3次小规模武装起义。
1947年的白水起义,是解放战争人民战争思想的精彩注脚。它证明:当正义的事业与人民的力量相结合时,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迸发出改天换地的伟力。今天,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那些为自由献身的英魂,更是要汲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智慧,让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炬永远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