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

白水县

白水县杜康镇后洼村:红色血脉与乡村振兴的交响诗

渭北腹地的生态与文化明珠后洼村位于陕西省白水县杜康镇北部,地处县域地理中心,距镇政府仅2公里,北邻尧禾镇湫里庙,南接杨上村,东与尧禾镇水苏村隔沟相望。全村耕地面积3800亩,其中苹果种植...
详情介绍

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4-07-25

一、区域概况:渭北腹地的生态与文化明珠

后洼村位于陕西省白水县杜康镇北部,地处县域地理中心,距镇政府仅2公里,北邻尧禾镇湫里庙,南接杨上村,东与尧禾镇水苏村隔沟相望。全村耕地面积3800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达2676亩,以“乔化红富士”为主栽品种,树龄15-20年,被誉为“仙果第一村”。村庄始建于清代,原名“冯家堡”,后因姓氏变迁更名,现存历史遗迹与红色文化交织,2021年石谦故居被列为白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村落自然景观独特,以“后洼坝”(现称“云峰湖”)的“垂柳绿湖”和连片苹果园著称。村民世代以苹果种植为生,近年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提出开发“云峰湖”旅游项目,并计划重建废弃的“云峰学校”,推动公益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

二、红色文化:清涧起义的星火之源

后洼村是陕西红色革命的重要坐标。村中走出近代革命先驱石谦(1883-1927),其故居占地广阔,正房南北长25米,马房保存完整,门楼仍存双开木质大门,2021年升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谦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六旅旅长,1927年因拒绝向井岳秀交出中共党员李象九、谢子长等人而遇害,其事迹成为“清涧起义”的导火索,被誉为“革命火种的守护者”。

红色传承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杜康镇中心校定期组织党员教师在石谦墓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默哀、献花、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

口述史整理:村民口述历史与文献结合,形成《白水县后洼村史略》,记录石谦生平及村庄革命记忆。

三、红色产业与旅游:农旅融合激活经济活力

1. 红色文旅开发

后洼村以石谦故居为核心,串联“云峰湖”生态景观与苹果采摘体验,打造“红色教育+生态观光”复合型旅游路线。村内提出重建“云峰学校”作为红色研学基地,并计划引入社会资本开发民宿与农耕体验项目,形成“红色故事讲述+田园生活体验”的特色模式。

2. 苹果产业升级

依托“三瑞”苹果品牌优势,村集体探索“党建+合作社”模式,通过技术培训提升果品质量,并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2023年,村企联建项目引入冷链物流设施,延长苹果产业链,助力村民增收。

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

杜康镇党委以“五微五度”机制为抓手,推动后洼村治理效能提升:

网格化管理:划分174个网格,党员担任“六大员”(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等),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民生服务创新:推行“党员联户”机制,2025年特殊人群医保参保率达100%,并解决供水设施改造、道路拓宽等民生问题。

人才培育:实施“青雁启航”工程,选拔年轻党员与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形成“老带新”结对帮扶体系。

典型案例:2024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苹果技术帮扶队”,为果农提供修剪、病虫害防治指导,带动亩均增产15%。

五、乡风文明:传统美德与现代治理的共生

后洼村以移风易俗为核心,构建新时代乡风:

制度约束:制定《村规民约》,设立红白理事会,严控婚丧嫁娶铺张浪费,推广“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尚。

文化浸润:利用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最美庭院”“十级文明户”评选,树立道德模范榜样,涵养淳朴民风。

生态宜居:完成街巷硬化全覆盖,户厕改造率100%,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23年被评为“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后洼村以石谦精神为魂,以苹果产业为基,以党建引领为纲,书写了一部“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文明共生”的乡村振兴史诗。未来,随着云峰湖旅游项目的落地与红色研学基地的建成,这座承载历史荣光的村落,必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