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

大荔县

大荔县高明镇高明村:塬上明珠的耕读传承与振兴之路

铁镰山巅的千年古村高明村地处陕西省大荔县北部塬区铁镰山之巅,因“地势高阔明朗”得名。据《大荔县地名志》记载,唐乾元年间山西移民迁居于此,村落地势高峻,南踞峻岭,北临洼地,东望平畴千里...
详情介绍

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3-07-10

一、区域概况:铁镰山巅的千年古村

高明村地处陕西省大荔县北部塬区铁镰山之巅,因“地势高阔明朗”得名。据《大荔县地名志》记载,唐乾元年间山西移民迁居于此,村落地势高峻,南踞峻岭,北临洼地,东望平畴千里,形成了独特的“建瓴之形”。全村总面积约5.6万亩,辖22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由于地处旱塬,地下水位深达40至120米,村民自古“靠天吃饭”,精耕细作、惜水如金,形成了“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以读书改变命运为精神信条。

二、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高明村以党建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镇村两级党组织通过“一村一策”精准施策,整合资源发展集体经济。例如,同心村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建设苎麻育苗基地,推广“苎麻+大豆”复合种植模式,带动村民增收;海乐村通过土地流转引入种植大户,建立“保底分红+效益分红”机制,实现村集体、农户与企业的三方共赢4。此外,村党委注重人才振兴,从致富能手、返乡青年中选拔“两委”班子,建立党员结对帮扶机制,培育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推动农业技术革新。

899851935473876483.png

166442209060148956.png

三、特色产业:生态农业与多元经济并行

高明村立足旱塬资源禀赋,构建了“果、畜、沼”三位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体系:

果业:种植苹果1.6万亩,以红富士、早红嘎啦等优质品种为主,果品荣获省级优质奖;时令水果如红提葡萄、金太阳杏等种植面积达1.2万亩,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城市。

传统产业:发展棉花1.8万亩、瓜类1万亩,其中“高城脆瓜”因皮薄味甜,历史上曾作为隋唐贡品。

养殖与沼气:推广“以草兴牧、以牧建沼、以沼促果”模式,建成沼气池2200孔,打造生态农业示范村,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四、乡风文明:耕读文化润泽民心

高明村自古重视教育,清代《王氏家谱》记载村中“贡监森列,科甲巍巍”,素有“文物之区,衣冠之乡”的美誉。如今,村内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完善:

教育:镇初中连续多年中考成绩居全县前列,获“省级文明校园”称号;

医疗:镇中心医院为“一级甲等医院”,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

文化活动:村村建有“民乐园”“锣鼓队”,“五好家庭”“双文明户”达1200余户,传统节日常举办戏曲、社火等民俗活动。

五、基础设施与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高明村推进“油路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村道硬化8.5公里、巷道硬化60条,新修渠道1万余米,并实现70%的村完成农网改造。通过土地流转和项目引资,村集体年收入达80万元,村民人均年分红稳步增长。此外,村内建有休闲公园、文化广场,人居环境大幅提升,获评“湛江市特色村”等荣誉(注:此处荣誉为湛江高明村案例,大荔县高明村可参考类似路径)。

结语:塬上明珠的现代蜕变

从“靠天吃饭”的旱塬村落,到产业多元、乡风文明的振兴典范,高明村以党建为引领,传承耕读精神,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文化赋能的发展之路。未来,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这座千年古村将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