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4-04-22
一、区域概况与历史文脉
义龙村位于蒲城县西北10公里金帜山南麓,属桥陵镇管辖,北依唐宪宗景陵,南望洛河平原。这个坐北朝南的传统村落形成于汉代,因唐宪宗建陵迁徙屈姓祖坟而得名“移陵村”,后雅化为“义龙村”。村域面积广阔,辖屈家、王家、赵家等自然村落,现存明清古城墙遗址、清代古戏楼及屈氏祠堂等历史建筑,2022年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丰碑
义龙村是抗日名将包森的故乡。包森故居坐落于村中赵家巷,这座建于清光绪七年的关中三进式院落,2019年经修缮后恢复青砖灰瓦、木雕花窗的古朴风貌。故居内设“包森生平展”,通过200余件实物和照片,再现其从蒲城学子到冀东抗日英雄的传奇历程。展柜中陈列的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题词“包森同志精神永存”,与墙上“智擒赤本”的场景浮雕相映,诉说着将军1940年在遵化果河沿战役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2022年,故居被列入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三、红色产业的创新实践
桥陵镇以义龙村为核心,构建“红色旅游+研学教育+生态农业”融合发展模式。投资800万元的包森纪念馆于2023年落成,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百团大战”场景,开发“我是八路军”沉浸式体验课。村集体成立红色文化传播公司,设计“包森精神”主题文创,开发“英雄菜”“抗战饭”等红色餐饮,年接待研学团队2.3万人次。依托500亩现代果园,推出“采摘体验+红色课堂”产品,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
四、红色旅游的深度融合
义龙村整合红色资源与唐陵文化,打造“一日看尽千年史”精品线路。游客可清晨登景陵探秘唐代石刻,午间在包森故居聆听抗战故事,傍晚于时间博物馆(在建)感受授时文化。2023年“七一”期间,村内举办“重走包森路”徒步活动,参与者身着八路军装,从故居出发重走7公里“抗日密道”,途经王家地道战遗址,最终抵达景陵山顶宣誓。该线路入选陕西省“红色记忆”主题旅游线路。
五、党建引领的治理革新
桥陵镇党委在义龙村实施“红色引擎”工程,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选派3名年轻干部驻村,成立红色旅游、特色种植、环境整治三个党小组。2023年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盘活闲置宅基地15处,改造为红色民宿。建立“党员中心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协调解决旅游服务、果品销售等问题。在党员带动下,村民自发组建“红马甲”志愿服务队,负责景区秩序维护和游客引导。
六、乡风文明的传承创新
义龙村以红色文化滋养文明乡风。屈氏祠堂每年清明举办“家国情怀”祭祖大典,将包森事迹编入《屈氏家训》。组建“红色宣讲团”,由包森侄子赵志贤担任团长,在村文化广场定期举办“红色故事会”。2023年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组织青少年绘制红色文化墙12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景观。村规民约增设“红色条款”,对参与红色旅游服务、保护革命文物的家庭给予积分奖励,可在“红色超市”兑换农资物品。
义龙村,这个从金帜山麓走出的红色村落,正以包森故居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从故居的青砖灰瓦到纪念馆的数字光影,从果园的累累硕果到民宿的古韵新风,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未来,义龙村将继续深挖红色资源,讲好英雄故事,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