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时间:2023-04-13
在中国革命的烽火岁月中,陕西渭南的宣化斗争如同一把燎原之火,不仅揭开了渭华起义的序幕,更以鲜血与信仰铸就了西北地区工农武装割据的壮烈篇章。这场发生于1928年初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学生与反动势力的一次激烈对抗,也是大革命失败后西北革命力量积蓄与爆发的关键转折点。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直接推动了渭华起义,更在于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如何在白色恐怖中坚守信仰、发动群众,为后来的革命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陷入腥风血雨。陕西作为冯玉祥势力的控制区,国民党右派与地方豪绅勾结,疯狂镇压工农运动,封闭进步学校,捕杀共产党员。然而,渭南地区因党组织建立早、群众基础深厚,成为陕西革命的中心地带。中共渭南县委以学校为阵地,秘密发展组织,宣化观内的宣化高小便是一处重要据点。1927年秋,共产党员刘廷献、刘克俭等人以教师身份在乐育高小建立党团组织,发动学生深入农村宣传革命,引发反动豪绅刘铭初等人的忌恨。
此时,中共陕西省委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渭华地区发动武装暴动。宣化高小与乐育高小的矛盾,恰成为革命与反革命力量较量的焦点。乐育高小校董刘铭初作为国民党右派代表,意图通过控制教育扼杀革命火种,而宣化高小则成为共产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农民协会的前沿阵地。
1928年2月28日,刘铭初纠集地痞流氓闯入宣化高小,砸毁校牌、抢夺文件、殴打师生,强行解散学校。这一暴行激起了渭南县委的强烈愤慨。当晚,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群众反击。次日凌晨,数百名农民、学生手持木棒冲向宣化观,与刘铭初等人展开激烈对抗。混战中,刘铭初被愤怒的群众击毙,反动教员田宝丰重伤,史称“宣化事件”。
事件迅速升级。国民党当局以“暴乱”为名,查封赤水职业学校、渭南县立中学等十余所进步学校,逮捕40余名党团员及群众。白色恐怖笼罩渭南,但压迫反而激发了更强烈的反抗意志。陕西省委将宣化事件定性为“开创陕西党的工作新纪元”,并加速了渭华起义的筹备。
在这场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温济厚作为华县农民协会委员,在宣化事件后秘密组织会议商讨对策,却因叛徒告密被捕。面对酷刑,他坚贞不屈,高呼“共产党是斩不尽杀不绝的!”最终于1928年5月英勇就义。其妻曹氏强忍悲痛,以身体支撑丈夫遗体拍摄“生死合影”,并将儿子改名“温念赤”,誓言传承革命火种。
刘志丹、唐澍等革命领袖则以宣化事件为契机,整合许权中旅等武装力量,于5月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与陕东赤卫队配合,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尽管起义最终因敌强我弱失败,但他们的斗争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宣化斗争直接点燃了渭华起义的烽火。1928年5月1日,崇凝镇成立陕西省首个苏维埃政权,标志着起义全面爆发。起义军民以高塘、塔山为中心,建立48个区村苏维埃,形成红色割据局面。尽管在国民党三个师的围剿下,起义于同年8月失败,唐澍、薛自爽等数百人牺牲,但其意义深远:它首次在西北实现工农武装联合,为刘志丹、谢子长后来创建陕甘根据地提供了经验。
宣化观、崇凝镇老爷庙等遗址,如今被列为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4年渭南举办的红色文化书画展中,宣化寺内刘志丹雕像与200余幅革命主题作品,生动诠释了“基因红、主题正”的传承精神。
宣化斗争的历史不仅存于纪念馆,更融入当代渭南的发展脉络。例如,临渭区蒲阳村以“家训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将红色精神与基层治理结合,设立“家风功德银行”,激励村民参与公益,实现了“内外皆美”的乡村蝶变。这种创新实践,正是宣化斗争中“依靠群众、扎根人民”理念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