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 当前位置: 红色事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崖畔寨事件:铁血岁月的壮烈印迹

2023-05-18
1031次阅读
来源: 渭南红色文化网
阅读时间:约 8 分钟

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发布时间:2024-05-18

16bd8e9d5acbc0a9c2993bf45928435

崖畔寨位于赵庄镇邵家村西南,距县城25公里。寨内东西宽200多米,南北长约300多米,崖畔寨面积200多亩,北边寨墙高大厚实,砖拱窑配有包铁皮、钉铁条的木门,一条弯曲峻峭的路通入寨内。此地三面临沟,地势险要,是当时县境内数十处土寨之最。清末民初,县北土匪猖獗,村民筑寨自卫,曾住300多户、1000余人。寨丁日夜看守寨门,寨内有街道,有10多家商号和枪局,东西小巷有200多间厦房,南端小寨有寨墙和砖窑。一些富豪住自建厦房、窑洞,100多户穷苦百姓在寨子东西沟棱掘土窑栖身。

寨内虽为避难之地,但人们重视子女教育,寨北寨南建有两处小学,有30余名学生。革命烈士张鼎安曾在此求学,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后辈还保存着他15岁在此上学的照片。

崖畔寨是孕育革命火种的红色热土,“崖畔寨事件”在此发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消息传到澄城县,在中共澄城县委领导策动下,爆发了响应和支持“西安事变”的各界爱国群众大游行,随后发起武装响应。张鼎安是澄城武装响应的领导者,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宣传部长兼秘书长、澄城县委书记,其兄张绍安是澄城开明绅士,深受共产党影响,“西安事变”前刚被国民党省政府委任为澄城县保安大队大队长。事变后,张鼎安策动张绍安等爱国志士武装响应。12月21日,澄城县民众大会召开,张绍安讲话号召拥护张、杨通电,支持八项主张,一致抗日。大会宣布成立澄城县各界“抗日救国牺牲团”“抗日救国联合会”,会后举行示威游行。

澄城各界声援“西安事变”惊动反动势力,冯钦哉叛杨附蒋,妄图扼杀革命武装。在此危急形势下,张绍安、张鼎安和袁子厚等人决定起义,于21日晚12时率部离开县城开往崖畔寨。起义前,张绍安已派潘书堂等占领崖畔寨。22日,起义队伍进驻后,张鼎安、张绍安一边整训部队,一边派人赴陕北和西安联络。

崖畔寨位于澄城县赵庄镇邵家村边,三面临沟,只有一条土路通北门,四周筑有高墙,易守难攻,寨内有300多户人家,粮、物积藏多,便于部队驻扎。起义队伍在寨内整顿训练,等待指示。12月27日,抗日救国牺牲团成员转移到刘家洼继续抗日宣传。

就在此时,国民党四十二师师长冯钦哉部柳子俊旅开进澄城县城,反动地主头目与其勾结,收买叛徒作内应,准备攻打崖畔寨。12月30日,王保坤等土豪劣绅和地方反动势力进攻革命武装。因敌人买通内奸,起义部队腹背受敌。突围战中,敌人让张鼎安、张绍安等缴械投降,但他们视死如归,战斗到最后一刻。此次事件中,张绍安、张德安、张鼎安三兄弟和袁子厚、潘书堂、刘仲棣等11人英勇牺牲,多人受伤,武装起义失败,白色恐怖笼罩澄城。

崖畔寨事件牵制了国民党一个师的兵力,支持了“西安事变”。此惨案使澄城一批优秀青年觉醒并投身革命,四五十人先后参加红一、二方面军或进入陕甘宁边区战斗。澄城县抗日救亡群众运动转入低潮,1938年5月,中共澄城县委成立,党组织恢复,继续领导人民斗争。此次武装响应“西安事变”在全国绝无仅有,时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的贾拓夫给予高度评价。“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合作抗日。1937年9月,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路经澄城时,朱德总指挥和任弼时同志在群众大会讲话,提到“崖畔寨事件”,强调团结抗日,与会者深受教育,澄城抗日救亡活动逐渐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