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发布时间:2023-05-22
1928年5月1日,渭南县崇凝镇五一集会上,一面绣着镰刀锤头的红旗在春风中猎猎作响。在这面红旗的见证下,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崇凝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这个诞生于白色恐怖中的红色政权,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不仅照亮了关中平原的革命道路,更为中国革命在西北地区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
崇凝镇的革命觉醒,始于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1926年冬,共产党员严木三受中共渭南县委派遣,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在崇凝镇开展农民运动。他白天教孩童识字,夜晚走村串户,用“吃人社会”和“平等世界”的朴素比喻,唤醒农民的阶级觉悟。在他的组织下,崇凝镇农民协会秘密成立,会员们用“交农围城”的古老方式,迫使县长减免了苛捐杂税。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渭南县城陷入白色恐怖,但崇凝镇的革命火种却愈燃愈烈。共产党员李维俊、程养谦等人以“同善社”为掩护,在药王庙举办农民夜校。他们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编成秦腔唱词,用“土地还家”的口号凝聚人心。当国民党清党委员会的密探闯入夜校时,看到的只是农民们虔诚诵经的场景。
1928年2月29日,宣化事件如同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陕西。国民党当局借“清党”之名,在渭南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崇凝镇农民协会骨干程养谦惨遭杀害。面对反动派的屠刀,中共渭南县委决定以暴制暴,在崇凝镇发动武装起义。5月1日凌晨,渭华起义的烽火燃遍崇凝镇。在五一集会的掩护下,1200名农民自卫军手持大刀、长矛,将区公所围得水泄不通。共产党员李维俊手持驳壳枪,带领突击队从后院翻墙而入,活捉了反动区长李玉林。当《国际歌》的旋律在药王庙戏台响起时,数百名农民代表高举拳头,庄严宣告崇凝区苏维埃政府成立。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立即颁布《土地法令》,将没收地主的2000亩土地分配给贫农。在分田大会上,70岁的王老汉捧着土地契,老泪纵横:“我这辈子头回见到写着自己名字的田契!”与此同时,妇女解放委员会宣布废除缠足陋习,16岁的李秀兰当众剪掉长发,成为崇凝镇第一个“解放脚”。崇凝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立即着手建立革命武装。以农民自卫军为基础,组建了300人的崇凝赤卫队。这支队伍虽武器简陋,却充满革命智慧。他们在塬上架设“消息树”,用狼烟传递敌情;在青纱帐里埋设“土地雷”,用瓷罐装上火药和铁钉。最富创意的是“梭镖阵”,将百余支梭镖插在田间小道,顶端涂抹大粪,令敌人闻风丧胆。为巩固政权,苏维埃政府推行“红色自治”。在各村设立“穷人法庭”,由农民代表审判地主恶霸;开办“识字班”,将《共产党宣言》编成顺口溜传唱;组建“儿童团”,用红缨枪在村口站岗放哨。12岁的王二小,就是凭着“天王盖地虎”的暗号,多次为赤卫队传递情报。
崇凝区苏维埃政府的存在,令国民党当局如鲠在喉。1928年6月,冯玉祥部调集两个团的兵力,对崇凝镇发动“围剿”。面对优势敌人,苏维埃政府采取“诱敌深入”战术。赤卫队佯装败退,将敌军引入预设的葫芦形峡谷。当敌军挤满山谷时,山顶突然滚下巨石,埋伏的机枪手同时开火,打得敌人抱头鼠窜。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药王庙。敌军用山炮轰塌庙墙,30名赤卫队员退守大殿,用香炉、供桌构筑工事。班长赵铁柱身中数弹,仍抱着机枪扫射,直到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当敌人冲进大殿时,只看到用鲜血写在供桌上的绝命诗:“头颅掷处青塬碧,洒向人间都是红。”
崇凝区苏维埃政府仅存48天,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开创了西北地区红色政权建设的多个“第一”:第一个实行土地法令,第一个建立赤卫队,第一个发行“苏维埃代用券”。这些实践为后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崇凝斗争培养的革命骨干,成为西北革命的中坚力量。赤卫队长李维俊后来成为渭华起义主要领导人;儿童团长王二小在抗日战争中成长为游击队长。他们的事迹被编成《崇凝英雄传》,在陕甘宁边区广为流传。
如今,在崇凝镇五一广场,矗立着“陕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纪念碑。每年清明,当地群众都会在此举行纪念活动,缅怀那些为革命献身的先烈。这座普通的渭北小镇,因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关键转折,而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正如碑文所镌刻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崇凝火种,照亮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