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发布时间:2023-08-12
1946年,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原。当李先念率领的中原突围部队在豫鄂陕根据地与国民党军鏖战时,一条横贯渭南的“红色血脉”悄然搏动——这便是中共地下党建立的渭南地下交通线。这条串联15个秘密站点的生命通道,不仅承载着护送干部、转运物资的重任,更以智慧与忠诚书写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
1946年6月,中原军区五万将士在国民党三十万大军的围困下艰难突围。为打通豫鄂陕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的联系,中共陕西省工委紧急部署,在渭南境内建立一条长达百里的地下交通线。这条线路南起蓝田、洛南交界的厚镇,北经阳郭、渭南县城,过渭河至固市,最终与临潼、富平的交通线相连,形成北上延安的“红色走廊”。
交通线的核心是大王乡(今临渭区阳郭镇苌坡村),这里扼守南北要冲,刘正印的家成为关键枢纽。刘正印,这位化名“刘狗娃”的地下党员,以马峪乡乡丁班长的身份为掩护,白天周旋于国民党基层政权,夜晚则化身交通站“掌柜”,指挥物资转运与干部护送。为掩人耳目,他家开起酿酒作坊,酒香中藏着电台的滴答声,酒窖里堆满送往根据地的药品、布匹和3000万元国民党货币。
1946年10月的一个深夜,刘正印接到一项绝密任务:护送“国民党高参”一行四人北上。他带上党员史有才,持枪潜入蓝田厚镇北郊的坟地接头。黑暗中,中共西北局领导人汪锋紧握他的手:“这次任务要绝对安全!”被护送者正是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他身着国民党少将军服,胸佩伪造的军校证章,任质斌、肖建章等人扮作随从。一行人摸黑穿越羊肠小道,途中突遇四名持枪者拦路。刘正印心跳如擂鼓,却佯装镇定:“我们是抓药的!”对方搜查无果放行。事后得知,这竟是另一支地下护送队,虚惊一场的巧合印证了交通线的缜密布局。至南坡村时,刘正印将李先念安置在家中的土炕休息,并安排十余名党员在村外警戒。次日拂晓,他借来两头毛驴,让李先念、任质斌骑乘,自己则假称“乡长代表”,持伪造的通行信函闯过张葛沟国民党盘查站。当李先念安全抵达临潼铁炉镇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掏出4角钱塞给刘正印:“路上买碗面吃!”
交通线不仅是人员通道,更是物资生命线。豫鄂陕根据地缺医少药,陕甘宁边区筹集的食盐、棉布需经渭南秘密转运。刘正印家成为中转站:物资伪装成酿酒原料运入,再由百余名游击队员肩挑背扛,趁夜送进南山。一次,游击队一次性挑走数十担物资,其中包括救治伤员的奎宁和手术器械。为避开搜查,刘正印甚至将药品藏在屋顶粮筐中,伤员则躲进酒窖夹层。物资运输之艰,尤以货币为甚。国民党法币需兑换成边区流通券,刘正印通过地下钱庄层层洗白,再经骡马队分批运送。一次转运中,驮运银元的骡子受惊坠崖,党员们摸黑搜寻整夜,硬是一枚未失。渭南地处胡宗南势力腹地,铁炉塬上的“三害”——东塬土匪、阳郭塬恶霸、蓝田国军——如毒蛇盘踞。1946年冬,护送中原局委员戴季英时,刘正印在蓝田横岭乡遭遇保丁查岗。他灵机一动,谎称“有共党活动”,将保丁诱至马房抽烟闲聊,暗中让同志擦亮三根火柴完成接头。待保丁醒悟,戴季英早已消失在夜色中。面对反共头目韩国璋的严密盘查,刘正印借其亲信王德民之手伪造通行文书,甚至将情报藏在酒坛封泥中。他总结出“三快三慢”原则:快过集镇、慢行山路;快换装束、慢察敌情;快传情报、慢稳人心。至1949年,这条交通线累计护送干部百余人,包括陈少敏、戴季英等高级领导人,转运物资逾千吨,全程未有一次纰漏,被陕西省工委誉为“最可靠的红色通道”。
渭南地下交通线的故事,是无数“刘正印”用忠诚与智慧铸就的史诗。他们不是战场上的千军万马,却是插向敌人心脏的隐秘利刃;他们无需青史留名,却以无名之躯托起新中国的黎明。当我们在纪念馆抚摸那些斑驳的桌椅时,耳畔依稀响起汪锋的叮嘱、李先念的笑谈,以及刘正印那句铿锵的誓言——“保证完成任务!”这,正是红色基因最炽热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