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红色文化网 发布时间:2023-08-17
1948年10月6日,陕西朝邑县(今大荔县朝邑镇)的黎明静谧如常,但这座黄河西岸的古城即将迎来历史性转折。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精密部署下,国民党朝邑保警大队与常备大队1100余名官兵突然倒戈,未发一枪一弹便控制全城,俘获县长卜儒英等军政要员200余人。这场被后世称为“朝邑起义”的军事行动,不仅以教科书级的战术执行震撼西北战场,更以“零伤亡、零破坏”的和平解放模式,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西北野战军为配合中原战场,在彭德怀指挥下发起荔北战役,目标直指胡宗南集团主力。朝邑县(今属渭南市大荔县)作为关中平原东部门户,北扼黄龙山隘口,南控渭河渡口,是连接陕北与华北解放区的关键节点。此时,国民党在此部署了保警大队、常备大队等地方武装,并设立情报机构,试图封锁解放区物资通道16。中共地下组织早在1946年便启动深度渗透。中共陕西省工委成立平(民)朝(邑)工作委员会,韩增友任书记,刘仲谐任副书记,罗曼中、党文伯为委员。至1948年,朝邑县保警大队、常备大队已完全被中共掌控:保警大队长杨海潮、常备大队长王宴亭均为地下党员,16个分队长中12人为党员,特务班13名士兵更是清一色的共产党员。全县11个乡镇中,10个乡镇的行政权与武装力量均受地下党控制。
1947年起,平朝工委实施“军政双控”策略:军事控制:通过人事调配,将保警大队500余人、常备大队400余人完全置于党组织领导下。保警大队特务班配备德制MP18冲锋枪,成为起义核心突击力量。情报网络:建立三层信息传递系统:核心层由保警大队内部党员构成,中层依托乡镇党组织,外围通过白水煤矿工人、学生团体形成预警网。1948年9月,地下党截获国民党特工渗透情报,及时调整起义部署。起义前夕发生重大危机。西北野战军侦察参谋田景山在执行任务时被捕,经严刑拷打泄露部分情报。平朝工委迅速应对,刘仲谐主动担责并撤离,通过伪造信件麻痹国民党当局,成功化解危机。与此同时,彭德怀在澄城县雷庄听取汇报后,于10月3日下达起义命令,要求配合西北野战军左翼安全,阻断胡宗南东援通道。
1948年10月5日,罗曼中潜入朝邑县城,在丰图义仓48号仓廒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以杨海潮为总指挥的起义指挥部,制定“三步走”计划:控制四大城门、占领钟楼制高点、分兵突袭军政机关。韩增友指挥县北7个乡镇先行起义,缴获枪支319支,扫清外围障碍。南进支队(含西北野战军三纵独立第五旅十五团三营)从合阳黑池镇急行军至鲁坡待命。10月6日的黎明突袭起义部队以“查户口”为名进入战斗位置。保警大队第四分队控制南门,切断守军退路;特务班突入县政府,生擒县长卜儒英、党部书记刘映南等200余人。常备大队封锁东岳庙,缴获国民党国防部情报组电台3部,截获荔北溃退的国民党军一四四团残部百余人。范明、王俊率南进支队入城,朝邑宣告解放。整个过程未发一枪,商铺照常营业,市民生活未受干扰,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城市起义的典范。这场行动的精密程度令人叹服:起义军不仅缴获无线电台3部、长短枪200余支,更将国防部驻朝邑情报组、第四集团军联络处等要害部门一网打尽。当第一缕阳光洒向丰图义仓时,朝邑已悄然完成政权更迭。
起义胜利后,朝邑支队随即投入解放大荔、渭南的战斗。在1949年的扶眉战役中,这支由旧军队改编的部队展现出惊人战斗力,其渗透战术被西北野战军列为经典战例。而丰图义仓这座见证历史的古粮仓,如今已成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数万名参观者。